山东省作为中医药大省,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,其道地药材、特色药材及重点发展品种均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和产业影响力。
一、官方认定的核心药材体系
1.道地药材名录(80 种)
涵盖传统优势品种,如大枣、山茱萸、山楂、丹参、北沙参、金银花、阿胶等。其中,
金银花种植面积近 100 万亩,占全国市场份额 70% 以上,平邑县是核心产区;
丹参以山东产质量最佳,丹参酮 ⅡA 和丹酚酸 B 含量远超药典标准;
阿胶凭借东阿县的传统工艺和水质优势,稳居全国龙头地位。此外,全蝎(青州)、蟾酥(莒南)、北沙参(莱阳)等品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,成为 “鲁药” 代表。
2.特色药材名录(15 种)
包括山药、太子参、牛蒡子、艾叶、石斛等,其中
西洋参在文登形成全国最大种植基地(6 万亩),品质可与进口西洋参媲美;
平阴玫瑰既是药材又是食用花卉,年产值超 30 亿元;
泰山黄精因富含多糖和甾体皂苷,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3.鲁十味(重点培育品牌)
从道地药材中精选出 10 种市场认可度高、产业潜力大的品种:金银花、阿胶、丹参、西洋参、全蝎、蟾酥、黄芩、北沙参、瓜蒌、山楂。例如,
黄芩的黄芩苷含量高达 20%,远超药典标准;
瓜蒌以长清马山为道地产区,其果实和根(天花粉)均入药;
山楂不仅药用价值高,还广泛用于食品加工,青州山楂以 “色红、肉厚、酸甜适中” 闻名。
二、新兴发展与特色种植模式
1.耐盐碱品种突破
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,山东省近年重点推广
酸枣仁、益母草、肉苁蓉、板蓝根等耐盐碱品种,并探索 “柽柳-肉苁蓉”“酸枣树-板蓝根” 间作模式。例如,肉苁蓉作为寄生植物,可在柽柳林下自然生长,既改良土壤又创造经济价值。
2.林下经济与生态种植
利用林地资源发展
丹参、黄精、玉竹、牡丹等林下品种。例如,泰山地区推广 “林药复合” 模式,黄精通过仿野生栽培提升药效成分;
玉竹在鲁中山区的林下种植面积已超 5 万亩,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。此外,2023 年启动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建设,重点规范金银花、黄芩、瓜蒌的标准化生产,确保药效和环境可持续性。
3.药食同源与功能型品种
除传统药材外,山东还大力发展
菊花、玫瑰、红花等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的品种。例如,平阴玫瑰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又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;
杭白菊在菏泽、济宁等地规模化种植,用于茶饮和保健品生产。
三、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
1.四大核心种植区
- 鲁中山区:以金银花、丹参、山楂为主,平邑金银花、蒙阴丹参、临朐山楂形成产业集群。
- 胶东半岛:重点发展西洋参、北沙参,文登西洋参占全国产量 60% 以上。
- 鲁西南地区:牡丹、白芍、山药等品种集中,菏泽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超 10 万吨。
- 黄河三角洲:耐盐碱品种和水生药材(如芡实、泽泻)的试验示范基地。
2.特色农产品优势区
全省已建成平邑金银花、文登西洋参、冠县灵芝等 8 个省级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其中平邑金银花、夏津椹果获批国家级优势区。例如,
冠县灵芝的种植面积占全国 40%,产品涵盖子实体、孢子粉等多个品类。
四、地方特色与珍稀资源
1.地理标志性品种
钢城区的
白花丹参是丹参变种,因花白色、药效独特被列为地方保护品种;莱阳的
北沙参(古称 “莱胡参”)以根条细长、质坚油润著称;青州的
银瓜虽为水果,但瓜蒂和种子可入药,具有清热、利尿功效。
2.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
全省野生中药资源达 1537 种,包括防风、远志、蒲公英等。例如,泰山野生
黄精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,目前通过人工驯化实现可持续利用;
徐长卿在鲁南山区野生资源丰富,其根含丹皮酚,广泛用于镇痛类中成药。
五、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
山东省通过 “十四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和 2025 年最新政策,持续强化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:
- 标准化生产:制定《山东省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建设指南》,推动金银花、丹参等品种的 GAP(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认证。
- 科技创新:针对盐碱地种植、林下经济等技术瓶颈,设立专项科研项目,例如 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中药材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” 已在东营等地示范推广。
- 品牌打造:以 “鲁十味” 为核心,结合平邑金银花节、文登西洋参文化节等活动,提升齐鲁道地药材的国际影响力。
总结
山东省中药材品种体系以
道地性、规模化、生态化为显著特征,既有历史积淀深厚的 “鲁十味”,又有适应现代需求的耐盐碱、林下种植新品种。无论是平邑金银花的 “中国金银花之乡” 美誉,还是文登西洋参的 “东方参都” 称号,都彰显了山东在中医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。未来,随着盐碱地开发、林下经济等模式的深化,山东有望进一步巩固 “北方道地药材生产高地” 的战略定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