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省中药材产业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,已形成覆盖种植、加工、流通的完整产业链,成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
一、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
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,中药材资源丰富,拥有中药资源 4667 种,居全国第四位。全省划定武陵山、雪峰山等 5 大中药材种植区域,重点发展 “湘九味” 道地药材,包括湘玉竹、湘黄精、湘银花、湘莲子等。截至 2025 年,全省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200 亿元,提前实现千亿产业目标,其中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 260 万亩,产值 100 亿元,预计 2029 年将达 360 万亩、150 亿元。安化、龙山等县市成为典型代表:安化县 2024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 37.9 万亩,综合产值 56.12 亿元,其中黄精占 32.1 亿元;龙山县人工种植中药材 20 万亩,百合占 10 万亩,加工产值突破 10 亿元。
二、核心优势与品牌建设
湖南首批道地药材目录确定 “湘九味” 核心产区,如隆回县的山银花、安化县的黄精、龙山县的百合等。安化黄精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品牌价值位列全国第二;龙山百合占据全国 80% 的干片市场份额,黄柏出口日韩。此外,杜仲、葛根等特色品种在慈利、龙山等地形成产业集群,慈利县 “杜仲 + 林药 / 林菌” 模式带动县域产值破 10 亿元。
全省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80 家,其中国家重点企业 5 家。隆回县支持建设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,开发出山银花衍生产品 30 余款;靖州茯苓、隆回金银花等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。邵东市中药材加工企业智能化替代率达 70%,玉竹、玄参等占全国市场 80% 份额。出口方面,正清集团产品进入澳门市场,武陵艾业艾草制品销往 RCEP 国家,2025 年全省中药材出口额突破 10 亿美元。
湖南在中药材种业领域取得突破,岳麓山中药材种业创新中心培育出优质高抗百合新品种 4 个,攻克脱毒种苗繁育技术。MNP 标记技术应用于黄精、厚朴等品种的基因鉴别,建立种质数据库,推动 “基因认证” 体系建设。此外,百合采收机械研发完成并推广,降低人工成本。
三、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
湖南省先后出台《中药材千亿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25 年)》《中医药 “产业振兴” 工程实施方案》等文件,设立 “湘九味” 产业集群,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2 亿元支持重点县市。2025 年启动的 “十五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超 100 亿元,重点支持良种繁育、智能化种植和国际认证。
民族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支持医疗机构开发特色制剂。林业部门通过 “绿色通道” 引导国有林场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,并探索 “药企 + 国有林场” 经营模式。此外,中药材种植保险试点逐步推进,缓解林农融资难题。
廉桥、高桥两大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百亿元,靖州茯苓、湘潭湘莲等集散地辐射全国。怀化国际陆港中药材交易平台建设加速,目标 2025 年进出口额达 3 亿元。
四、未来展望
- 产值目标:到 2030 年,全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 2000 亿元,深加工占比超 40%,出口额达 20 亿美元。
- 产业升级:重点发展药食同源产品、植物提取物等高端业态,推动中医药 “出海”。
- 绿色发展:推广林下仿野生种植,建设 100 个高标准示范基地,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