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中药材产业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,依托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和政策支持,已形成涵盖种植、加工、流通、科研的完整产业链。
一、产业规模与政策目标
河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。截至 2024 年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570 万亩,产量 236 万吨,预计 2025 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 600 万亩,种植和初加工产业产值突破 600 亿元。中医药产业整体规模计划在 2025 年突破 1000 亿元,建成 10 个中医药产业园区,培育 100 家规模以上中药企业。
二、道地药材与区域布局
河南拥有 160 多种道地药材,其中 “四大怀药”(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)占据市场绝对优势。焦作市作为核心产区,2023 年 “四大怀药” 种植面积达 15.43 万亩,年产 35.84 万吨,形成年产值约 90 亿元的产业集群。此外,全省构建了五大优势产区:
1. 怀药产区
- 重点品种:“四大怀药”(怀地黄、怀山药、怀牛膝、怀菊花)。主产区集中在焦作市、济源市等地,土壤条件独特,种植历史悠久,是河南道地药材的标志性产区。
2. 伏牛山区
- 重点品种:艾、丹参、黄精等。该区域凭借山区气候和土壤优势,成为艾叶、丹参的核心产区,如卢氏县、嵩县等地的连翘种植也颇具规模。
3. 太行山区
- 重点品种:连翘、柴胡、红花等。辉县市、林州市等地凭借山区生态,成为连翘、柴胡的重要产地,其中卢氏县、栾川县的连翘品质突出。
4. 大别山区
- 重点品种:南苍术、夏枯草、芡实等。以新县为核心区,依托羚锐集团等龙头企业,探索林下种植、套种等模式,推动中药材与旅游、康养产业融合。
5. 黄淮海平原
- 重点品种:金银花、禹白芷、白术等。新密市、封丘县、郸城县等地为核心产区,依托平原地形发展规模化种植,其中金银花种植覆盖20余个县市。
三、加工企业与市场流通
河南拥有 189 家中药企业,营收超 500 亿元,羚锐、宛西、福森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。例如,仲景宛西制药的山茱萸加工成六味地黄丸,年产值超百亿元。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四大药市之一,占地 400 余亩,年交易额近 40 亿元,经营品种超 2000 种。此外,河南中药材出口至韩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,如千村堂公司的艾草产品占韩国市场近 30% 份额。
四、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
河南通过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提升产业竞争力:
- 种质资源:收集保存 3050 余种中药资源,建设 5 个省级种质资源圃,每年新增鉴定 20 个新品种。省农科院培育的豫红花系列品种(如豫红花 1 号)实现无刺化、机械化采收,产量提升 15%-20%。
- 标准化生产:建立 52 个省级标准和 30 个规范化生产基地,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,如淅川县金银花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 1.5 亿元。
五、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
河南推动中药材从 “药” 向 “食”“健”“妆” 多元拓展:
- 药食同源:怀山堂、蜜雪冰城开发铁棍山药饮品、功能食品;
- 日化产品:光合生物、雷曼药业生产药妆;
- 文旅融合:焦作市打造 “四大怀药” 历史文化游线路,温县举办铁棍山药文化旅游周,将种植与农事体验结合。
六、经济效益与就业带动
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。西峡县山茱萸种植带动 10 万山区群众致富,人均收入超 4 万元。全省从事中药材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的人员超 500 万人,仅焦作市就有 40 万人参与怀药产业链。
七、未来方向
- 质量提升:推动中药材 GAP 认证,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;
- 品牌建设:培育 “十大豫药” 品牌,扩大国际市场份额;
- 科技创新:加强濒危药材人工繁育和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发;
- 政策支持:落实《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》,优化产业布局。